設施不足、管理不善造成水資源短缺
水安全問題是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聯合國每三年發布一次水資源報告,幾乎每次都強調世界水資源本來是夠用的,但由于設施不足、管理不善造成了水資源短缺(編者注:3月20日,聯合國發布《世界水資源發展報告》稱,未來15年全球40%的人口將面臨水資源短缺)。
聯合國這個提法非??茖W,設施是管理的前提,沒有設施就談不上管理。管理不善,一定要在設施不足的后面。
據聯合國的一項調查,除了個別情況,所有國家的人類發展指數,都與這個國家的人均水庫蓄水量成正比。國際社會普遍的規律是,水資源開發程度越高、水庫蓄水能力越強的國家和地區,社會經濟越發達,生態環境也越好。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所遭遇到的制約瓶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來自水資源調控能力的不足。
建設有足夠調控水資源的大水庫,是水安全的重要保障。目前,這正是制約我國水資源問題的短板。今年全國兩會,民進中央的一個提案是《實施長江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管理》,提案特別列舉了黃河水資源由國家統一管理前后的巨大變化,其中重要的一方面是水庫蓄水能力——直到2000年,當時黃河上的小浪底水庫建成之后,我們才具備了統一管理黃河水資源的手段。目前黃河的水庫總蓄水能力和徑流量的比值大約是150%,而長江目前的水庫總蓄水能力,只有徑流量的20%左右,可調節的有效庫容還不到十分之一。
我國有效水庫可調節庫容不足美國一半
我國儲水設施建設與國外也存在明顯差距。
1992年由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梯級水電站的開發與管理研究》數據顯示:國外一些河流上已建成的梯級水庫蓄水量占到河流年徑流量的70.37%,而我國所規劃的金沙江等河流的相對調節控制能力比起發達國家要差很多。即使按規劃完全建成后也只有20%左右,因此,我國的河流開發程度遠遠不如國外,確實存在聯合國水資源報告中所提到的"設施不足"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國土面積和水資源總量都與美國相近,但我國的水庫蓄水能力,尤其是有效的水庫可調節庫容還不足美國的一半。
相對于我國的人口基數,我國與美國的人均水庫庫容更是差距巨大。由于水庫蓄水能力上的差距,同樣的洪水在美國能夠被存在水庫里,而到了中國則需要疲于奔命地排到海里,稍有不慎就會造成洪澇災害。作為減災存在水庫里的洪水,到了枯水季節就變成了寶貴的水資源。
由此可見,我國目前所謂的水資源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真正的短缺,而是水庫調蓄能力的不足。
龍頭水電站應由國家主導開發
在國際上,美國的水利水電開發非常成功。其經驗之一,就是大江大河上所有骨干水電站的開發完全是政府行為。我國的三峽、小浪底水利樞紐也是大水庫成功建設的典范。小浪底的成功,是國家直接投資建設。三峽的成功實際上也是相當于國家通過三峽基金投資建設了三峽水庫,同時通過市場化運作由企業建成三峽電站,然后滾動開發上游和金沙江。
三峽、小浪底被劃歸為由國家投資成功開發建設的水利樞紐,一方面是由于其水資源調節作用非常強,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發電效益還不足以負擔起整個大水庫的建設成本。
而虎跳峽(龍蟠)、龍灘(包括二期),雖然也都是具有上百億庫容的重要的水資源調節工程,卻被歸類為水電項目,而不是水利樞紐,并不是因為水資源調節作用不夠大,而是由于它們的發電效益太好了,經測算完全可以用市場化的手段通過水力發電,就負擔起水庫建設成本。所以,我國這些發電效益特別好的水利工程,都被劃為了水電項目,要求必須使用市場化的手段才能開發。
由于這種劃分,我國水資源作用大、經濟效益不夠好的項目已經得到了有效的開發,但水資源作用同樣大,發電經濟效益又特別好的項目,反而因為移民難、開發成本高等問題得不到開發。
例如,早在我國"十一五"的規劃中,金沙江中游流域首先要開發的應該是虎跳峽的"龍蟠"水電站。因為虎跳峽的巨大調節庫容,對整個金沙江,乃至整個長江,甚至說整個中國都至關重要。然而,"十一五"、"十二五"規劃執行到今天,金沙江中游規劃的一系列梯級水電站幾乎開發完畢,而虎跳峽"龍蟠"水電站的開發建設卻遙遙無期。
目前,這種局面已經嚴重地影響到我國的水安全。
出現這種局面,與我國水電的市場化開發不無關系。早在上個世紀,我國的水利水電開發完全是國家行為的時候,虎跳峽開發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曾經與長江三峽不相上下。當年很多反對三峽上馬的水電專家,就是因為虎跳峽的水資源調控作用與三峽旗鼓相當,但是,其開發代價卻要小得多。我國三峽水庫的總庫容393億立方米,調節庫容221億立方米,移民120萬。而虎跳峽當水位達到2012米高程(指水平面以上的高度)時,虎跳峽總庫容為374億立方米,但調蓄庫容可達290億立方米,這時虎跳峽的淹沒耕地僅為16萬畝,遷移人口也就大約10萬人。
當然,移民和淹沒的損失,并不能作為水利水電開發順序的唯一指標。三峽的水資源調控總量,雖然不及虎跳峽,但由于它更接近長江中下游一些重要城市,其防洪、供水(包括發電)、航運的作用更為直接和迫切。所以,國家最終選擇了先上三峽,也是有道理的。然而,當我國水利水電開發的方式從國家直接開發,轉變為市場化開發之后,一個建設條件比三峽優越數倍的工程,卻得不到開發,就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了。
虎跳峽可增加長江流域200多億立方米的調節庫容,其發電作用除了本身的發電量外,僅下游各個梯級電站所增加的補償發電量接近于一個三峽電站。龍灘二期不僅可以增加珠江流域上百億立方米的調節庫容,而且梯級補償發電效益也極其巨大。如此巨大的水資源作用,卻因為它發電的效益巨大,已被劃為水電項目,反而被擱置至今。
不僅如此,如果我們不改變龍頭水電站只能由市場化開發的思路,再長期拖下去,這些作用巨大、效益又好的寶貴資源,完全可能徹底夭折。在我國遭遇嚴重的水資源短缺的局面下,長江和珠江分別減少上百億的水資源戰略儲備,這是多么大的損失?
目前,大型龍頭水庫的建設難已經成為我國水安全問題的一個瓶頸。我國發電效益不大好的水安全項目都可以得到開發,而發電效益好的水安全項目反而得不到開發的現狀非常不正常。說明我們現行的管理體制不夠科學。事實上,我國大型龍頭水庫建設的困難,并不是真正在于移民、環保和投資,而是在于能不能得到國家和各級政府的重視,打破行業劃分的局限性,把龍頭水庫的建設上升到國家水安全的高度,利用政府和市場的合力,突破我國水安全問題的這個瓶頸。
掃一掃獲取更多資訊
咨詢熱線0898-66824143